笔顺信息

基本信息

拼音: zu
注音: ㄗㄨˊ
部首:
笔画: 七画
五笔: KHU
五行:
结构: 上下
Unicode: \u8db3
GBK编码: d7e3

英文翻译

attain, satisfy, enough; foot

互动功能

浏览量:0

ㄗㄨˊ 七画

足字基本释义

1.脚;腿:~迹。~球。手舞~蹈。画蛇添~。

2.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:鼎~。

3.指足球运动:~坛。女~。

4.姓。

5.足以;值得(多用于否定式):不~为凭。微不~道。

足字详细释义
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脚)

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脚”;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足”)

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

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

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

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
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
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折臂断足。--清

足zú

⒈脚~迹。手舞~蹈。

⒉满,够量,充分满~。~够。充~。富~。

⒊补上补~。以昼~夜。

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~可完成。

⒌尽情地,尽量地他们~玩了半天。

⒍值得不~为奇。微不~道。

⒎够得上这本书~有八万字。

足jù 1.(今读zú)补足;凑满。 2.拥,增益。参见"足本"。 3.过分。参见"足恭"。

康熙字典

足【酉集中】【足部】 康熙筆画:7画,部外筆画:0画

〔古文〕疋𤴕《唐韻》卽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縱玉切,𠀤音哫。《說文》人之足也。在下,从止口。《註》徐鍇曰:口象股脛之形。《釋名》足,續也,言續脛也。《易·說卦》震爲足。《疏》足能動用,故爲足也。《禮·玉藻》足容重。《註》舉欲遲也。

《廣韻》滿也,止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矧予之德,言足聽聞。《詩·小雅》旣霑旣足。《禮·學記》學然後知不足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知足不辱。

不可曰不我足。《吳語》天若棄吳,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。

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虃,百足。《註》音纖。

姓。《戰國策》足强。《註》韓人。

《廣韻》子句切《集韻》遵遇切《韻會》子遇切《正韻》將豫切,𠀤音沮。《論語》巧言令色足恭。《疏》足,成也。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,取媚于人也。《朱傳》過也。《揚子·法言》足言足容,德之藻矣。

《管子·五行篇》春辟勿時,苗足本。《註》足,猶擁也。

《廣韻》添物也。《類篇》益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不待臣音,復讇而足。

《韻補》叶子悉切。《易林》欲飛無翼,鼎重折足。失其福利,包羞爲賊。

说文解字

足【卷二】【足部】

人之足也。在下。从止口。凡足之屬皆从足。即玉切〖注〗徐鍇曰:“口象股脛之形。”

说文解字注

(足)人之足也。在體下。从口止。依玉篇訂。口猶人也。舉口以包足已上者也。齒、上止下口。次之以足、上口下止。次之以疋、似足者也。次之以品、从三口。今各本从口。非也。卽玉切。三部。凡足之屬皆从足。

足字古汉语

①<名>脚。《劝学》:“假舆马者,非利~也,而致千里。”《郑人买履》:“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~而置之其坐。”

②<名>动物的脚。《核舟记》:“细若蚊~,钩画了了。”

③<名>器物的支撑部分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则荆吴之势强,鼎~之形成矣。”

④<形>充足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是其为人,哀鳏寡,恤孤独,补不~。”

⑤<形>满足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~。”《兰亭集序》:“快然自~。”

⑥<副>足够。《鸿门宴》:“料大王士卒~以当项王乎?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兵精粮多,~以立事。”

⑦<副>值得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~为外人道也。”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~观也已。”【足下】⒈称对方的敬词。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。⒉脚下;立足的地方。

足字百科

足,zú,有是脚,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等意思。

相关谜语

1.只走一半(打一汉字)

2.吴头楚尾(打一字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