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
应字基本释义
[ yìng ]
1.回答或随声相和:~答。呼~。~对(答对)。~和(hè)。反~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
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~邀。~聘。~考。
3.顺合,适合:顺~。适~。~机。~景。~时。~用文。
4.对待:~付。~变。~酬。
[ yīng ]
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~当。~该。~分(fèn)。~有尽有。
2.回答:答~。喊他不~。~承。
3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~皆平定”。
4.姓。
应字详细释义
应
应当,应该
应,当也。--《说文》
应,当也。--《尔雅》
文王既勤止,我应受之。--《诗·周颂·赉》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。--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应是良晨好景虚设。--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凡所应有。--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种植部》
应得之资。
不应重罚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法应立决。
又如应然(应该如此);应伯爵(白吃白喝。应白嚼”之谐音);应合(应当;该当);应是(应当是)
答应,允许
桓侯不应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又如应候(应承);应诺(答应;应
应(應)yīng
⒈该,当~该。~当。~有尽有。
⒉允许~允。~许。~诺。答~声。
⒊
应(應)yìng
⒈回答,附和~答◆~。~声虫。齐声相~。
⒉接受~试。~邀。~征。
⒊对付,对待~付。~变。~战。~接不暇。
⒋适合,配合~时。适~。得心~手。
⒌
①使用~用科技成果。~用新科技。
②实用的~用题。
⒍
康熙字典
應【卯集上】【心部】 康熙筆画:17画,部外筆画:13画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陵切,音膺。《說文》當也。从心
聲。《徐曰》
,鷹字也。本作
,今作應。
又料度辭也。《唐詩》應須,祇應,皆是也。
又《周語》其叔父實應且憎。《註》猶受也。
又國名。《括地志》故應城,因應山爲名,在汝州葉縣。
又姓。出南頓,本周武王後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邗晉應韓,武之穆也。漢有應曜,與四皓偕隱,曜獨不出,八代孫應劭,集解漢書。
又通作膺。《書·武成》誕膺天命。《註》當也。
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證切,音譍。《集韻》答也。《廣韻》物相應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
又樂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笙師應樂註》應長六尺五寸,象柷,有椎連底,左右相擊,以應柷也。《樂書》應樂,猶鷹之應物,其獲也小,故小鼓小舂謂之應,所以應大也。小鼙曰應鼓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師》擊應鼓。《註》鼙也。
又天子之門曰應門。《詩·大雅》廼立應門。《註》正門也。
又州名。鴈門地,唐置應州。
又叶於容切,音雍。《易·蒙卦》童蒙求我,志應也。初筮告,以剛中也。《陸賈新語》事以類相從,聲以音相應。◎按應字,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。《正字通》止作去聲,誤。
说文解字
應【卷十】【心部】
當也。从心聲。於陵切
说文解字注
(應)當也。當、田相值也。引伸爲凡相對之偁。凡言語應對之字卽用此。大徐言部增譍字。非也。諾下、讎下、唉下、對下譍字皆當改正。从心。聲。於陵切。六部。
应字古汉语
应
yīng
①<副>应该。《口技》:“凡所~有,无所不有。”
②<动>许给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以我~他人,君还何所望。”
yìng
①<动>应答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~。”
②<动>承诺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汝可去~之。”
③<形>适合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利此月内,六合正相~。”
④<动>应和。《促织》:“每闻琴瑟之声,则~节而舞。”
⑤<动>应召;应征。《石壕吏》:“急~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”
⑥<动>对付;应付。《陈情表》:“内无~门五尺之僮。”
应字百科
一般表示该,当,如应该;也可以表示回答,如应答;作连词时可以表示随,即;也表示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