帖
帖字基本释义
[ tiē ]
1.服从;顺从:服~。
2.妥当;稳当:妥~。
3.姓。
[ tiě ]
1.邀请客人的通知:请~。
2.旧时写着生辰八字等的纸片:庚~。换~。
3.(~儿)写着字的小纸片:字~儿(便条)。
4.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:一~药。
[ tiè ]
学习写字或绘画时临摹用的样本:碑~。习字~。画~。临~。
帖字详细释义
帖〈形〉
帖服。对约束、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
塞外蛮人方帖服,水边鬼卒又猖狂。--《三侠五义》
又如伏伏帖帖;俯首帖耳;帖帖(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;温顺,服帖);帖伏(折服,顺从不反抗);帖胁(拘束不展)
安定
事不妥帖。--王逸《楚辞序》
安置妥帖平不颇。--韩愈《石鼓歌》
又如帖然(安定);帖泰(安宁;安定)
安静
帖,静也。--《广雅》
又如帖息(平静无声);帖妥(静止不动)
帖 〈动〉
粘。同贴”
对镜帖花黄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如帖黄(贴黄。唐时敕书用纸。凡有更改的
帖tiě
⒈文书,告示府~昨夜下。〈引〉简条、便条字~儿。
⒉邀请客人的通知单喜~。请~子。
⒊量词。用于中药两~药。
帖tiē
⒈安定,妥当宁~(宁安宁)。妥~。
⒉顺从,驯服~服。服服~ ~。俯首~耳。
帖tiè学习写字、画图时供摹仿的样本字~。画~。
康熙字典
帖【寅集中】【巾部】 康熙筆画:8画,部外筆画:5画
《唐韻》他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託協切《正韻》他協切,音貼。《說文》帛書署也。《廣韻》券帖。
又《通俗文》題賦曰帖。
又唐制,帖試士曰試帖。舉人總括經文,以應帖試,曰帖括。《文獻通考》帖經,以其所習經,掩其兩端,中閒開惟一行,裁紙爲帖。凡帖三字,隨時增損,可否不一,或得四,或得五,或得六,爲通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楊綰疏言明經,但記帖括。
又《唐國史補》宰相判事有堂案,處分百司曰堂帖。
又《廣雅》帖,服也。
又《增韻》妥帖,定也。《王逸楚辭序》義多乖異,事不妥帖。《陸機·文賦》或妥帖而易施。
又《廣韻》牀前帷也。《釋名》牀前帷曰帖。言帖帖而垂也。
说文解字
帖【卷七】【巾部】
帛書署也。从巾占聲。他叶切
说文解字注
(帖)帛書署也。木部曰。檢、書署也。木爲之謂之檢。帛爲之則謂之帖。皆謂幖題。今人所謂籤也。帛署必黏?。引伸爲帖服、爲帖妥。俗製貼字爲相附之義。製怗字爲安服之義。从巾。占聲。他叶切。七部。
帖字古汉语
帖
tiē
①<形>安定。魏徵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脱因水旱,谷麦不收,恐百姓之心,不能如前日之宁~。”
②<动>通“贴”。挨紧;粘附。《梁书·羊侃传》:“能反腰~地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当窗理云鬓,对镜~花黄。”
③<动>通“贴”。典当;典押。《新唐书·李峤传》:“有卖舍、~田供王役者。”
tiě<名>文书;告示。杜甫《新安吏》:“府~昨夜下。”【引】简条;便条。《南齐书·萧坦之传》:“家赤贫,唯有质钱~子数百。”
tiè<名>书法、绘画时摹仿的样本。龚自珍《跋某帖后》:“于塾中日展此~临之。”【帖服】顺从。【帖息】安静平息。
帖字百科
笔顺编号:253421251笔顺读写:竖折撇钩竖(巾)竖横竖折撇横(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