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
死字基本释义
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~亡。~人。这棵树~了。~棋。~火山。
2.不顾生命;拼死:~战。~守。
3.至死,表示坚决:~不认输。~也不松手。
4.表示达到极点:笑~人。高兴~了。~顽固。
5.不可调和的:~敌。~对头。
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~脑筋。~心眼。~规矩。~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~。
7.不能通过:~胡同。~路一条。把漏洞堵~。
死字详细释义
死
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右边是人,左边是歺”,残骨,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。本义生命终止)
同本义
死,民之卒事也。--《说文》
死者,人之终也。--《列子·天瑞》
庶人曰死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沁人曰死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
民知不死,其亦夫有奋心。--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
楚令尹死。╠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
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!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亡何国变,宁南死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又如死生(死亡和生存);死过(死去,去世);死限(死期,寿命的期限)
死sǐ
⒈生物失去生命,跟"活"相对~亡。~得其所。
⒉拼命,不顾性命不怕~。决一~战。
⒊不可调和的,誓不两立的~敌。~对头。
⒋不活动,不灵活~水。~板。~气沉沉。
⒌不通的~巷道。堵~漏洞。~路一条。
⒍在形容词后,〈表〉程度到了极点讨厌~了。真是乐~人。
康熙字典
死【辰集下】【歹部】 康熙筆画:6画,部外筆画:2画
〔古文〕《廣韻》息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想姊切,
斯上聲。《白虎通》死之言澌,精氣窮也。《釋名》死者,澌也,若冰釋澌然盡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人之生,氣之聚也。聚則爲生,散則爲死。《關尹子·四符篇》生死者,一氣聚散耳。《禮·曲禮》庶人曰死。《禮·檀弓》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。
又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註》少曰死,老曰終。
又《山海經》有不死國,在南海大荒中。《郭璞贊》赤泉駐年,神木養命。稟此遐齡,悠悠無竟。
又圓丘山有不死樹。《郭璞贊》萬物暫見,人生如寄。不死之樹,壽蔽天地。
又《山海經》流沙之東,黑水之閒,有不死山。
又《劉孟會云》祖州海島產不死草,一株可活一人。
又姓。自、死、獨、膊,代北四姓也。見《氏族略》。
又叶息利切,音四。《宋玉·九辯》願徼而有待兮,泊莽莽與埜艸同死。叶上至。《說文》从人作
。
又,同。
说文解字
死【卷四】【死部】
澌也,人所離也。从歺从人。凡死之屬皆从死。,古文死如此。息姊切〖注〗
、
,亦古文死。
说文解字注
(死)澌也。水部曰。澌、水索也。方言。澌、索也。盡也。是澌爲凡盡之偁。人盡曰死。死澌異部曡韵。人所離也。形體與䰟魄相離。故其字從歺人。从人。息姊切。十五部。凡死之屬皆从死。
((图164A-01))古文死如此。從古文、古文人。
死字古汉语
死
sǐ
①<动>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见其生,不忍见其~。”【又】<动为动>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~国可乎?”
②<名>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之恩,生~而骨肉也。”
③<形>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~肌,杀三虫。”
④<形>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越使~士挑战。”
⑤<动>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流言止焉,恶言~焉。”
⑥<名>通“尸”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~。”
死字百科
死亡,大脑、肺、心脏停止运动(停止思想,停止呼吸,停止心跳),不具有生命特征。与“生”、“活”相对,拼死;固定;不通达。
相关谜语
1.恰好七夕一相会(打一汉字)
2.一夕一匕首(打一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