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
静字基本释义
1.安定不动(跟“动”相对):~止。安~。风平浪~。~~的湖水。
2.没有声响:寂~。清~。傍晚,公园里很~。
3.使平静或安静:~下心来。请大家~一~。
4.姓。
静字详细释义
静
(形声。从青,争声。本义彩色分布适当)
安静;宁静
静言思之。--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
宵静女德,以伏蛊慝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本朝不静。--《吕氏春秋·音律》
静乃明几。--《吕氏春秋·审分》
莫不静好。--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
清和肃穆,莫不静畅。--晋·支遁《八关斋会诗序》
又如静雅(安静);静鞭(帝王仪仗的一种,鞭形,振之作响,令人肃静。也叫鸣鞭”);静办处(安静的地方)
静止,物体不运动(跟动”相反)
怒则动,动则手足不静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
树欲静
静jìng
⒈停止的,跟"动"相对~止。树欲~而风不止。
⒉没有声响安~。平~。清~。寂~。~悄悄。
⒊安详平心~气。
⒋〈古〉通"净"。清洁。
⒌
康熙字典
靜【戌集中】【青部】 康熙筆画:16画,部外筆画:8画
〔古文〕㣏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郢切,音穽。《說文》審也。从靑,爭聲。《註》徐鍇曰:丹靑明審也。
又《增韻》動之對也。《易·坤卦》至靜而德方。
又《書·堯典》靜言庸違。《傳》靜,謀也。
又《詩·邶風》靜言思之。《傳》靜,安也。
又《鄭風》琴瑟在御,莫不靜好。
又《詩·邶風》靜女其姝。《傳》靜,貞靜也。
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禮·月令》百官靜事毋。
又《韻會》澄也。
又《廣韻》和也。
又《韻會》通作靖。亦通作靚。亦通作竫。
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正切,音淨。義同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京師爲之語曰:維寂寞自投閣,爰淸靜作符命。
又《詩·大雅》籩豆靜嘉。《箋》潔淸而美。《釋文》淸,如字,又才性反。淸靜皆可讀去聲。◎按玉篇、廣韻、集韻、類篇,靜字皆無去聲。韻會始收入敬韻,正韻因之。考大雅、釋文,及揚雄傳京師語,靜字本可讀去聲,但韻會引解嘲爰淸爰靜句,云,顏註合韻,音才性切,則謬甚。解嘲云,爰淸爰靜,游神之庭。卽音才性切,如何與庭叶,是必因爰淸靜句而誤記也。正韻仍其失,今特辨之。
又叶千廷切,音淸。《六韜》秋道斂,萬物盈。冬道藏,萬物靜。
说文解字
靜【卷五】【靑部】
審也。从青爭聲。疾郢切〖注〗徐鍇曰:“丹青,明審也。”文二重一
说文解字注
(靜)宷也。上林賦靚糚。張揖注曰。謂粉白黛黑也。按靚者、靜字之假借。采色詳宷得其宐謂之靜。考工記言畫繢之事是也。分布五色。疏密有章。則雖絢爛之極。而無淟涊不鮮。是曰靜。人心宷度得宐。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。則雖緐勞之極而無紛亂。亦曰靜。引伸假借之義也。安靜本字當从立部之竫。从靑。爭聲。疾郢切。十一部。
静字古汉语
静
jìng
①<形>静止不动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浮光跃金,~影成璧。”
②<形>寂静;安静。《鸟鸣涧》:“人闲桂花落,夜~春山空。”
③<形>平静;安定。《墨子·非攻》:“神民不违,天下乃~。”
④<形>安闲;娴雅。《张衡传》:“常从容淡~,不好交接俗人。”
静字百科
静,jìng,从青从争。本义:彩色分布适当。古同净。青,初生物之颜色;争,上下两手双向持引,坚持。静,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、秉持初心。谓粉白黛黑也,采色详宷得其宐谓之静。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。分布五色,疏密有章,则虽绚烂之极,而无淟涊不鲜,是曰静;人心宷度得宐。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,则虽緐劳之极而无纷乱。亦曰静。《六韬》秋道敛,万物盈。冬道藏,万物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