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顺信息

基本信息

拼音: bing
注音: ㄅ一ㄥ
部首:
笔画: 六画
五笔: UIY
五行:
结构: 左右
Unicode: \u51b0
GBK编码: b1f9

英文翻译

ice-cold; ice

互动功能

浏览量:1

bīng ㄅ一ㄥ 六画

冰字基本释义

1.水在0℃或0℃以下凝结成的固体:湖里结~了。

2.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:刚到中秋,河水已经有些~腿了。

3.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:把汽水~上。

4.像冰的东西:~片。~糖。干~。

5.姓。

冰字详细释义

(会意。从仌,从水。金文作仌”。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,体积增大,表面上涨(上拱)形。《说文》冻也,象水凝之形”。小篆繁化,增加水”变成。从仌”从水”

的会意字,于是仌”就专用作部首。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)

同本义

冰,水坚也。--《说文》

履霜坚冰至。--《易·坤》

迨冰未泮。--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

冰者,阴之盛而水滞者也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

冰,水为之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
冰解而冻释。--《管子·五行》

公徒释甲,执冰而踞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
又如冰扳(冰镇);冰麝(冰片与

康熙字典

冰【子集下】【冫部】 康熙筆画:6画,部外筆画:4画

〔古文〕𣲝《唐韻》筆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悲陵切,𠀤逼平聲。《說文》本作仌。《徐曰》今文作冰。《韓詩》說冰者,窮谷隂氣所聚,不洩,則結而爲伏隂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水始冰,仲冬冰益壯,季冬冰方盛。水澤腹堅,命取冰,冰以入。《周禮·天官》淩人共冰。秋刷冰室,冬藏春啓,夏頒冰。

《爾雅·釋器》冰,脂也。《註》莊子云:肌膚若冰雪。冰雪,脂膏也。《疏》脂膏一名冰脂。

矢筩蓋曰冰。《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》公徒釋甲執冰而踞。《註》冰,櫝丸蓋。《疏》盛弓者也。或云:櫝丸是箭筩,其蓋可以取飮。

《集韻》《正韻》𠀤魚陵切,音凝。同凝。《正韻》古文冰作仌,凝作冰。後人以冰代仌,以凝代冰。

《集韻》讀去聲,逋孕切。《唐書·韋思謙傳》涕泗冰須。《註》謂涕著須而凝也。《李商隱詩》碧玉冰寒漿。

《韻補》叶筆良切,音近浜。《𨻰琳·大荒賦》心慇懃以伊感兮,愵永思以增傷。悵太息而攬涕,乃揮雹而淚冰。

说文解字

冰【卷十一】【仌部】

水堅也。从仌从水。凝,俗𣲝从疑。魚陵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今作筆陵切,以爲冰凍之冰。〖注〗氷,俗冰字。

说文解字注

(冰)水堅也。易象傳。初六履霜。陰始凝也。馴致其道。至堅冰也。古本當作陰始冰也。至堅仌也。釋器。冰脂也。孫本冰作凝。按此可證詩膚如凝脂、本作冰脂。以冰代仌、乃別製凝字。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。从水仌。會意。魚陵切。六部。

(凝)俗冰。从疑。以雙聲爲聲。

冰字古汉语

bīng

①<名>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。《行路难》:“欲渡黄河~塞川。”

②<动>结冰。《察今》:“见瓶水之~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【冰肌玉骨】1.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。2.形容梅花傲霜斗雪。【冰人】媒人。

冰字百科

冰,汉字,常作名词。会意。从仌,从水。金文作“仌”。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,体积增大,表面上涨(上拱)形。《说文》:“冻也,象水凝之形”。小篆繁化,增加“水”变成。从“仌”从“水”的会意字,于是“仌”就专用作部首。本义:水冻结而成的固体。

相关谜语

1.左边少点水,右边尽是水,整体遇火化成水(打一字)

2.左右都是水(打一汉字)

3.此物最怕晒,越晒湿越快(打一自然物)

4.有瘦又有胖,最怕晒太阳;不晒硬梆梆,晒后水流淌(打一自然物)

5.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(打一字)

6.就怕热不怕冷,像玻璃亮晶晶,数九寒天河里有,春暖花开难找寻(打一自然物)

7.三点水少一点(打一汉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