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顺信息

基本信息

拼音: ba
注音: ㄅㄚˊ
部首:
笔画: 十二画
五笔: KHDC
五行:
结构: 左右
Unicode: \u8dcb
GBK编码: b0cf

英文翻译

epilogue, colophon; go by foot

互动功能

浏览量:0

ㄅㄚˊ 十二画

跋字基本释义

1.在山上行走:~山涉水。

2.一般写在书籍、文章、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,内容大多属于评介、鉴定、考释之类:~语。题~。本书的~写得很精彩。

跋字详细释义

(形声。从足,犮声。本义草中行走,越山过岭)

同本义

文公躬擐甲胄,跋履山川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

跋涉山川,蒙犯霜露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

大夫跋涉,我心则怃。--《诗·鄘风 ·载驰》

又如跋援(犹攀登);跋履(登山涉水)

扭转

跋马望君非一度,冷猿秋雁不胜悲╠严武《巴岭答杜二见忆》

又如跋马(勒紧马绳,使马回转)

踏,踩

又如跋浪(踏浪;破浪);跋足(踮起脚跟)

见跋扈”

火炬,火把

通茇”。

跋 bá

①翻山越岭~山涉水。

②一般写在书籍、文章、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。多为评介、鉴定、解释或说明写作经过之类的文字~语、序、题。

【跋前痜(zhì)后】

【跋前踬后】比喻进退两难。跋踩;踏。痜跌倒。

【跋山涉水】翻过山岭,淌水过河。形容远足的艰辛。

跋bèi 1.行不正貌。

康熙字典

跋【酉集中】【足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5画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蒲撥切,音魃。《說文》蹎跋也。《玉篇》跋𨇨,行貌。《詩·鄘風》大夫跋涉。《傳》草行曰跋,水行曰涉。《釋文》韓詩云:不由蹊遂而涉曰跋。

《詩·豳風》狼跋其胡。《傳》跋,躐也。

《類篇》本也。《禮·曲禮》燭不見跋。《註》跋,本也。《疏》本,把處也。

《前漢·揚雄傳》跋犀犛。《註》張晏曰:跋,躡也。師古曰:反戾也。

《後漢·崔駰傳》黎共奮以跋扈兮。《註》跋扈,强梁也。

《篇海》足後爲跋。故書文字後曰跋。

姓。《五代名畫補遺》跋異,汧陽人。

《集韻》《正韻》𠀤北末切,音撥。義同。

《集韻》博蓋切,音貝。與䟺同。詳䟺字註。

《韻補》叶蒲麥切。《蘇軾·趙康靖公𥓓銘》遂授以政,歷佐三葉。濟于艱難,不疐不跋。

说文解字

跋【卷二】【足部】

蹎跋也。从足犮聲。北末切

说文解字注

(跋)蹎也。依豳風正義訂。跋、經傳多叚借沛字爲之。大雅、論語顚沛皆卽蹎跋也。毛傳。顚、仆也。沛、拔也。拔同跋。豳風狼跋亦或作拔。馬融論語注曰。顚沛、僵仆也。按豳風狼跋其胡謂?也。?則仆矣。引伸爲近人題跋字。題者標其前。跋者系其後也。邶風傳。艸行曰跋。別一義。从足。犮聲。北末切。廣韵蒲撥切。十五部。

跋字古汉语

①<动>翻山越岭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~山川。”

②<动>踏;踩。《进学解》:“~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
③<名>一种文体,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,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。

④<形>专横.范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而遂乘资~扈,肆行酷烈割剥元元,残贤害善。”

跋字百科

【动词】1、通“軷”。2、登山涉水。3、勒马回转;骑马驰逐。4、踩,践踏。【名词】1、通“茇”。2、草木的根或主干,泛指根源,根本。3、文体的一种,写在书籍,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。